國立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碩士班今年畢業的陳滋妤其碩士論文《日治時期公園道路規劃設計及後續發展之考察研究-以臺南市為例》,由休閒系副教授陳湘琴指導,兩人分別獲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頒發的113年「日台都市計畫相關研究獎勵金」與指導研究獎。
「日台都市計畫相關研究獎勵金」鼓勵年輕學者或留學於日本之台灣學生,針對日本都市計畫,如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災前重建計畫、因應氣候變遷之都市規劃等議題進行研究,或比較探討台灣光復前後日台都市計畫等相關議題,投入研究或達一定成果者予以獎勵,獲獎人數每年僅一至三名。
該獎項並於12/14(六)在中國文化大學舉行的「2024年聯合年會」上頒發,陳滋妤論文議題同時也呼應國家政策與年會主題「2050淨零國土永續願景」,扣合「淨零綠生活」,以研究推進友善綠生活環境。年會集結都市計劃、區域科學、住宅學會、地區發展學會及城市管理學會等六大空間規劃治理相關學術團體與科系師生,齊聚交流。
陳滋妤於今年1月畢業,其以家鄉臺南為研究案例,指出日治時期1936年臺灣頒布《都市計畫令》後,全臺推行「公園道路」興建規劃。「公園道路」作為公園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具有城市發展的歷史意義,也蘊含學術研究價值。
針對研究議題的獨特性與潛在價值,其指導老師陳湘琴也表示,「公園道路」在都市計畫中是一個提升綠化率的重要工具。日治時期,這一規劃在台灣各大城市與鄉鎮中實施,且在執行上超過日本本島,這一現象引起日本都市計畫史學學者的高度關注。
陳湘琴指出,日治時期全臺城市鄉鎮邁入「近代化」,其中「公園道路」規劃是受到歐美思潮的影響,成為現今公園綠地系統的雛型,對現代城市發展影響深遠。
陳滋妤表示,當時的「公園道路」不僅提供市民遊憩空間,還兼具防災避難功能,特別是戰爭時期作為「延燒遮斷帶」,能用以避難和防止火災擴大。同時,透過都市綠地與交通網絡的有機結合,促進了生態與功能的平衡,如行道樹的配置,不僅美化市容,也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成為現代都市追求綠色永續發展的參考。
針對其研究,陳湘琴進一步說明,臺南市的「公園道路」是依據清代的「臺南府城」輪廓來規劃發展,避免舊城區及官舍建築在戰時遭遇火災延燒的影響,也選擇了南亞島型的植物來打造熱帶城市景觀。
陳湘琴說,臺南市的「公園道路」從日治時期的規劃至今,經歷了土地徵收、計畫變更等挑戰,因此該研究成為國內外尚未深入探討的特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文稿與照片提供:休閒遊憩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