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前總統蔡英文提出了「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當中的新農業政策就包含了雲林的「大糧倉計畫」,時任行政院長的林全特別指出土地重新規劃、整理及利用的重要性,並期待農民除了種植稻米之外,也能增加各式雜糧的生產,而位於虎尾鎮的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就是為了提升國產雜糧自給率而誕生的循環農場。
農科系全體上下傾力投入
雲林馬光有機集團栽培區(以下簡稱有機集團栽培區)就隱身在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之中,占地近200公頃,是台糖原本用來種植甘蔗的自有土地,為響應2050淨零轉型的政策目標,農業部、台糖與虎尾科技大學三方攜手合作,打造西部最大的有機生產基地,並由虎尾科技大學籌劃經營,協助農民取得有機耕地、建立農業人才培訓平台,藉以帶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在計畫中站在第一線負責執行的,就是虎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全體師生。
「我們幾乎是整個系的人都投入在這個園區了。」農科系系主任戴守谷表示,有機集團栽培區具備全方位的功能,除了是學生們的實習農場、與周遭農友合作的產業園區,同時更是有機栽培示範場域,再加上地方創生、農業合作社,以及USR、ESG的落實,目標及計劃可說是洋洋灑灑,觸及的議題也相當多元。
導入智慧農業工具提升務農效率
儘管想做的事情、想完成的夢想有很多,但有機集團栽培區的運營始終圍繞著一個大主題,那就是「為農業的永續發展提供解方」。擅長導入智慧農業的農科系鮑建國老師表示,現代科技確實可以幫助農民更有效率地遂行耕作,並取得更好的收成,例如農田的灌溉,過往農民必須每天「巡田水」,確保田間水位符合代代傳承的「經驗法則」,然而有了感測器及AI監測系統的加入之後,什麼時候該灌水、該灌入多少水,都可以輕鬆地從手機app獲得資訊,只要照著做就可以種出飽滿稻穗,即使沒有經驗的青農也能快速上手。
Tips:如何打造有機農場?
有機集團栽培區的做法是在園區四周往內退縮6米的地方種植兩排喬木,藉以形成隔離帶,避免農藥、化肥、基因作物等汙染源入侵干擾。不過,一般小農恐怕難以採用退縮的方式來達成隔離目的,因此除了運用溫室之外,有機集團栽培區也期待能由內而外擴大影響力,藉著合作社銷售農產品的方式串接整個供應鏈,促使更多農友願意加入有機栽種的行列,進而成為有機村聚落。
多元角色攜手促成農業育才基地
偌大的有機集團栽培區有非常多角色參與其中,除了台糖、農業部、農糧署,以及虎科大農科系之外,教育部促進產學連結合作育才平臺(以下簡稱育才平臺)也做出許多貢獻,平臺專案經理邱鈴驊表示,「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溝通,透過智慧農業工作圈的推動,讓更多產官學研單位能夠加進來,並讓各方面的資源能夠充分流動。」
對育才平臺來說,媒合人才與產業兩端是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因此邱經理一方面進到高職端吸引農業專長的學生投入農業領域;一方面鏈結更多在地的農業師傅,讓青年人才能夠有學習的對象。在育才平臺的努力之下,無論是一般生或4天在農場、2天在學校、1天休息的產攜專班學生,畢業後都有高達7成的學生留在農業現場,成為農業轉型的生力軍。
對於學生們能夠在畢業後仍對農業抱持高度熱情,戴主任樂觀其成,畢竟農業是立國根本,況且「民以食為天」,只要願意好好學習,並且善用智慧農業的各項工具,務農也可以是年收百萬且成就感滿檔的終身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