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藝術中心於今日10/13日(三)舉行【廟脊上的戲曲】許哲彥剪黏個展開幕活動,本期展覽自即日起至110年11月4日(四)上午10:00至17:00於第二校區綜三館一樓展覽室展出,假日休館,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為保存台灣工藝美學,提升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本校藝術中心特邀請從事剪黏藝術超過一甲子的國寶工藝師許哲彥舉辦【廟脊上的戲曲】剪黏個展。許哲彥為雲林縣政府登錄106年「雲林縣傳統工藝剪黏工藝」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曾「爬過的屋頂」不計其數,最遠還曾登上日本橫濱廟宇,台灣多間知名廟宇的頂脊裝飾,如:北港朝天宮、笨港水仙宮、麻豆代天府、梧棲浩天宮等皆出自他的巧手。
「剪黏」工藝目前已知最早出現在中國廣東、潮汕等沿海地區,流傳於閩南、客家族群的傳統建築,用來做屋脊上的裝飾物件,將各種顏色的陶瓷加以裁剪,再嵌黏於已經塑形的灰泥表面,堆塑出圖樣裝飾。是一種結合泥塑、交趾陶、陶瓷裁剪、鑲嵌、彩繪等多項技術的複合性工藝,在寺廟裝飾上尤其扮演重要角色。
許哲彥生於民國 36 年,15歲正值青少年他便對傳統工藝製作產生極大興趣,經常到寺廟看匠司施工;其後在因緣際會下,拜入剪黏大師江清露門下,學習剪黏工藝。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許哲彥跟著江師傅南奔北跑、居無定所;但因熱情所在,他不以為苦,反而更潛心於技藝的精進,如今他不僅擅長剪黏藝術,還兼通交趾燒技藝。許哲彥的學徒生涯,學的是基本功,他知道想要技藝出眾、獨當一面,必須在出師後更細心揣摩,同時不斷自我挑戰,開發題材造型、設法改進,如此二十年來方能信手捻來,揮灑自如。
許哲彥老師表示:「剪黏是結合窯陶、泥塑與雕塑的獨特工藝,也臺灣寺廟建築的最大特色;屋脊佈滿色彩斑斕、繽紛耀眼的花鳥蟲魚的剪黏藝術,更是美麗廟宇建築的靈魂」,本次展覽作品多以歷史人物故事為題,可謂廟脊上的戲曲藝術的現,其間亦蘊藏深厚的人生哲理。
剪粘藝術陪伴人民信仰走過幾世紀,體現了台灣民間匠人精神,也是傳統工藝美術的活教材。本期展覽透過工藝家的巧手,帶領民眾追溯台灣記憶,重新賦予舊時建築全新的面貌與風采,從作品中感受時代的流轉與不變的感動。